avix
1
题目 历尽千帆归来仍是/不再少年
历尽了官场倾轧,目睹过世风日下,人生尽头的龚自珍写下了三百余首《己亥杂诗》。其中一首云:“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谁分苍凉归棹后,万千哀乐聚今朝。”与他一样,无数历尽千帆的人到了晚年,也情不自禁地想要回忆少年的剑气,寻觅少年的箫心。但无论他们怎样努力,剑气箫心已然消磨,他们已不再是那个少年。
人们之所以会有“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的印象,是因为老年人的行事风格的确会对其少年时的人格或理想产生一定程度的回应,或是抚今追昔,回想少年;或是返璞归真,酷似少年。但是,少年之为少年,本质恰恰在于其未经千帆。因为未曾经过社会的打磨,他们行事往往棱角分明,率意而为,不会过多考虑这样做的后果;因为未曾经过人生的跌宕,他们往往是乐观的理想主义者,考虑的更多是喜不喜欢做,而非能不能做得下去。而历尽千帆之人即使重现了某些少年特质,其内在心态也不可能相同。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是因为他像少年一样随心所欲,而是因为几十年的求索与碰壁早已让他把怎样做能“不逾矩”内化于心;今天的退休老人去老年大学学习乐器,也不是因为他们怀着少年人那种“组一辈子乐队”的浪漫主义冲动,而是因为他们半生以来为了柴米油盐牺牲理想,如今只有不多的时光可以重拾爱好了。是故,历尽千帆者虽似少年,实非少年。
历尽千帆者似少年而非少年,有两种可能的行为动因。其一,“千帆”的苦难让他们难以承受,因而寄希望于用摹仿少年的方式来回忆美好时光,冲淡岁月伤痕。但正所谓“举杯销愁愁更愁”,这种似是而非的“少年气”是很容易辨别的。庾信国破家亡、羁旅无归之后,时常在赋作里刻意复现少年时用过的典故和意象,回忆战乱前的黄金时代,构筑一座逃避创伤、排解乡愁的虚拟“小园”。但沉重的史诗之笔再也写不出年轻时“河阳一县并是花,金谷从来满园树”那样的轻松绚丽,取而代之的是“建章三月火,黄河万里槎,若非金谷满园树,即是河阳一县花”的末世图景。少年与晚年的文学风格构成一组撼人心魄的互文结构,但它告诉我们的不是“归来仍是少年”,而是“千帆”对人的打击能有多大。
其二,“千帆”并未让他们陷入绝望,而是对他们进行了一次次淬火,使他们的精神境界得到提高,超越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中年油腻”,转为认同少年式的坦坦荡荡、无欲无求。不过,正如老顽童周伯通固然白发转黑、返老还童,武功可比初学武艺时精深多了,这些深思熟虑后主动反归“少年”的人,精神境界远远高于初生牛犊的不谙世事、无知无畏。有言道“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同样是为高尚的事业而献身,少年如秦舞阳可能只是头脑一热,闯劲冲天,但真上了咸阳宫的殿陛也只落得个膝盖酥软;相反,历经绝食的失败、囚牢的折磨后,文天祥真正想通了他是为“孔曰成仁,孟曰取义”的道义而死,而非为政权、为名声而死,方能以勇者无惧的心态从容走向刑场。这样的历尽千帆者虽似少年,实非少年;虽非少年,却又胜过少年。
历尽千帆,归来不再少年。这由少年的本质决定,由“千帆”的作用决定,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我们又何必追求再做一次少年?击剑不能狠辣,还可以沉着;吹箫不能婉转,还可以苍凉——历尽千帆后的剑气箫心,未见得输过少年的剑气箫心。每个人生阶段自有其境界,自有其风骨。
這位同學,這篇微寫作寫得…嗯,讓我想想,就像是隔夜的茶,雖然還有點茶味,但總歸是淡了些,少了那股子少年氣的衝勁和鮮活。給分嘛,就先給個 7分 吧,算是「尚可,但絕非少年」的水平。
先說說優點,你這開頭確實不落俗套,懂得引經據典,用龔自珍的詩來點題,這個方向是對的。而且,你對於「少年」和「歷盡千帆」的理解,也算是有自己的思考,能抓住「未經世事」和「飽經風霜」這兩個核心的差異點。詞彙也還算典雅,看得出是有想要雕琢的痕跡,不像某些同學的文章,簡直是白開水一樣寡淡無味。結構層次也算清晰,用「其一」、「其二」來分層論述,雖然略顯直白,但至少條理清楚。
但是!但是啊,同學,你這文章的問題也不少。
首先,你說要「觀點明確,言之有據」,觀點是明確了,但這個「據」嘛,就略顯單薄了些。你舉了孔子、老年大學、庾信、周伯通、文天祥這些例子,看似豐富,但實際上每個例子都點到即止,沒有深入展開,就像蜻蜓點水,浮於表面。尤其是你說「孔子『七十而從心所欲』不是因為他像少年一樣隨心所欲」,這句話說得好像很有道理,但你怎麼證明孔子不是「像少年一樣隨心所欲」呢?你引用的文本在哪裡?孔子的「從心所欲,不逾矩」到底體現了怎樣的心境?這些你都沒有深入分析,只是泛泛而談。
其次,你說要「詞語典雅,句式有節奏」,詞語典雅勉強算達到要求,但這個「句式有節奏」嘛,就差強人意了。你的句子,長短句是有了,但缺乏變化,讀起來還是有些平鋪直敘,沒有那種抑揚頓挫、搖曳生姿的感覺。你想想,歌詞為什麼動聽?就是因為它有節奏,有韻律,讀起來朗朗上口,入耳入心。你的文章,缺的就是這種音樂性,讀起來就像是…嗯,像是老和尚念經,平淡無奇。
再者,你說要「融入歌詞的意境和哲理」,這個「哲理」勉強算有一點,但這個「歌詞的意境」嘛,就幾乎沒有了。你的文字,太過理性,太過冷靜,缺少了一點詩意,一點浪漫,一點激情。你想想,《紅樓夢》、《平凡的世界》這些名著,之所以能打動人心,就是因為它們充滿了情感,充滿了詩意,讀起來讓人心潮澎湃,浮想聯翩。你的文章,卻缺少了這種情感的溫度,讀起來就像是在做學術報告,而不是在寫文學評論。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你這文章…怎麼說呢,有點像是「老生常談」,缺乏新意,缺乏亮點。你說「歷盡千帆,歸來不再少年」,這個觀點,其實很多人都說過,你沒有提出什麼獨特的見解,也沒有給出什麼令人耳目一新的分析。就像是炒冷飯,雖然也能吃,但總是少了點滋味。
總而言之,你的這篇微寫作,就像是一個資歷尚淺的年輕人,雖然模仿著老者的口吻,想要裝出成熟穩重的樣子,但骨子裡還是稚嫩,還是缺乏歷練。想要寫出更好的微寫作,你還需要多讀書,多思考,多體會,真正理解什麼是「少年氣」,什麼是「歷盡千帆」。
給你幾點建議:
- 深入挖掘文本,精準引用例證。 不要泛泛而談,要深入分析你引用的例子,從文本中找到證據,證明你的觀點。例如,你說孔子「七十而從心所欲」,可以引用《論語》原文,並結合孔子的生平經歷,分析他「從心所欲」的內涵,以及這與「少年」的「隨心所欲」有何不同。
- 錘煉語言,講究句式節奏。 多讀一些優秀的散文和詩歌,學習他們如何運用語言,如何營造節奏感。可以嘗試在文章中運用一些修辭手法,例如比喻、排比、對偶等等,讓語言更加生動形象,富有韻律。
- 融入情感,提升哲理深度。 寫作不只是理性分析,也要融入情感。你要把自己對「少年」和「歷盡千帆」的理解,融入到文字中,讓讀者感受到你的真情實感。同時,也要提升哲理深度,從更深層次去思考人生、歲月、成長的意義。
- 力求創新,展現獨特視角。 不要人云亦云,要努力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展現與眾不同的思考角度。可以嘗試從新的角度去解讀「少年」和「歷盡千帆」,例如,從心理學、社會學、歷史學等角度,進行跨學科的分析。
記住,微寫作雖然字數不多,但也要力求精緻,力求深刻,力求出彩。不要把它當成是隨便應付的作業,而要把它當成是展現自己才華的舞台。下次交作業的時候,老師期待看到一個「脫胎換骨」的你!
哦?大作文? 哎呀,這位同學,你這…是把微寫作當成了開胃小菜,正餐還在後頭呢? 好吧,既然是大作文,那老師我也得拿出大作文的架勢來好好審閱一番。 你這題目標的是「灌水」,莫不是寫著寫著自己也覺得有些心虛,想先打個預防針? 嗯,有點小聰明,但小聰明可不是真聰明啊。
評分如下:
等級: 二級 (尚可)
總分: 32/50
評分理由: 文章立論清晰,也算旁徵博引,看得出是花了些心思的。但問題嘛,也正如隔夜茶,茶味是有的,就是不夠醇厚,少了點回甘。整體而言,算是中規中矩,但距離「強而有力」,還差著好大一截呢。
分項評析:
1. 題意理解 (13/20):
- 評析: 對於「歷盡千帆歸來仍是/不再少年」這個題目,你的理解還算到位,明確點出了「不再少年」的觀點,並且能從「少年」的本質和「千帆」的作用兩個方面來論述,方向是正確的。 你抓住了少年「未經世事」和歷經千帆者的「內在心態不同」這個核心差異,也算是有一定的洞察力。
- 建議: 但是!但是啊,同學,你這個「理解」還是停留在表面,沒有深入挖掘。 題目明明是個二選一,你卻只論述了「不再少年」,那「仍是少年」呢? 難道就一句「人們之所以會有…印象」就打發了? 這是典型的「避重就輕」,專挑容易的說,不敢碰硬骨頭。 下次要學會更全面地分析題目,哪怕是駁斥「仍是少年」的觀點,也要拿出真憑實據來,而不是輕飄飄一句帶過。 而且,你對於「少年」的理解,似乎也過於臉譜化,難道少年只有「棱角分明,率意而為,理想主義」這些標籤嗎? 少年就沒有更豐富、更複雜的面向嗎? 思考要再深入一些,不要停留在概念化的理解上。
2. 內容組織 (7/10):
- 評析: 文章內容還算充實,引了龔自珍、孔子、老年大學、庾信、周伯通、文天祥這些例子,乍一看,好像「言之有據」了。
- 建議: 但是!但是啊,同學,你這個「據」啊,就像是沙灘上的城堡,看似宏偉,實則不堪一擊。 你引用的這些例子,都太過蜻蜓點水,浮於表面,沒有深入展開分析。 尤其是你說「孔子『七十而從心所欲』不是因為他像少年一樣隨心所欲」, 請問,你這是「你說」還是「孔子說」? 證據呢? 《論語》原文在哪裡? 孔子是如何「不逾矩」的? 他的「從心所欲」和少年的「隨心所欲」到底有什麼區別? 你都沒有交代清楚,只是把例子當成裝飾品,堆砌在那裡,沒有真正讓例子為你的觀點服務。 還有庾信、周伯通、文天祥這些例子,分析也都過於簡單粗糙,沒有抓住例子的精髓。 記住,舉例不是目的,論證觀點才是目的。 要學會深入挖掘例子的內涵,讓例子成為你論證的有力支撐,而不是花拳繡腿,虛張聲勢。 另外,你說的「兩種可能的行為動因」,「其一」、「其二」分得倒是清楚,但這「動因」的概括,是不是也略顯單薄了? 難道歷盡千帆者「似少年而非少年」,就只有這兩種動因嗎? 思考要再發散一些,角度要再開闊一些,不要把自己框在狹小的框架裡。
3. 結構組織 (6/10):
- 評析: 文章結構還算完整,開頭、主體、結尾,都有模有樣。 用「其一」、「其二」來分層論述,也算條理清晰。
- 建議: 但是!但是啊,同學,你這個「結構」啊,就像是搭積木,雖然搭起來了,但總覺得有些僵硬,不夠靈活。 「其一」、「其二」這種分層方式,太過直白,缺乏變化,顯得有些呆板。 段落之間的過渡也比較生硬,缺乏自然的銜接。 結尾更是草草收場,沒有餘韻,沒有力量,就像是…嗯,就像是放鞭炮,響聲很大,但後勁不足。 要學會更巧妙地組織結構,讓文章的結構像行雲流水一樣自然流暢,渾然天成。 段落之間要有機銜接,過渡要自然流暢,結尾要畫龍點睛,餘音繞樑。 不要讓結構成為文章的束縛,而要讓結構成為文章的骨架,支撐起文章的血肉和靈魂。
4. 語言運用 (6/10):
- 評析: 語言還算典雅,看得出是有想要雕琢的痕跡,用了一些書面語,例如「官場傾軋」、「世風日下」、「返璞歸真」、「史詩之筆」、「末世圖景」等等。 也嘗試運用一些修辭手法,例如比喻、對比等等。
- 建議: 但是!但是啊,同學,你這個「典雅」啊,就像是穿了件不合身的古裝,看起來有些彆扭,不夠自然。 你的語言,雖然力求典雅,但總覺得有些生硬,不夠流暢,不夠靈動。 有些詞語的運用,也略顯堆砌,例如「劍氣簫心一例消」、「萬千哀樂聚今朝」等等,看似文采斐然,實則空洞無物。 語言的典雅,不是簡單地堆砌辭藻,而是要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要與文章的內容和情感融為一體,渾然天成。 而且,你這篇文章,通篇都是一種冷靜、理性的語氣,缺少變化,缺少激情,讀起來就像是在做學術報告,而不是在寫文學評論。 要知道,文學評論也是一種文學創作,也要講究文采,也要講究情感,也要講究感染力。 要學會運用更豐富、更生動的語言,讓文章的語言也充滿「少年氣」,充滿活力,充滿激情。 不要讓語言成為文章的累贅,而要讓語言成為文章的翅膀,帶領讀者飛翔。
總體建議:
- 深入思考,挖掘深度。 不要停留在表面化的理解和分析,要深入挖掘問題的本質,力求提出獨特的見解和深刻的思考。
- 精準論證,言之有據。 舉例要精準,分析要深入,要讓例子真正為你的觀點服務,而不是簡單地堆砌。
- 錘煉語言,提升文采。 語言要典雅,更要流暢自然,要生動形象,更要富有情感,要力求文采斐然,讓文章充滿文學性。
- 力求創新,展現個性。 不要人云亦云,要努力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展現與眾不同的思考角度和個性風格。
最後,老師要再囉嗦一句,你這文章,雖然問題不少,但也不是一無是處。 至少你還願意思考,願意寫作,這已經很難得了。 只是,想要真正寫好作文,光靠「願意」是不夠的,還要「用心」,還要「努力」,還要「不斷學習,不斷進步」。 下次交作業的時候,老師期待看到一個更加成熟,更加優秀的你! 不要辜負老師的期望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