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TM的跨學科融合!

1960年代的《政治语文》,可以作为“跨学科融合”范例吗?

https://mp.weixin.qq.com/s/kddF8dj3CW-hDbk-wriDgg

(一)

回顾语文学科的教材编写史,会发现两个特别的时期:

一个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照搬了前苏联教材模式,把语文分为了汉语和文学两科。另一个是上世纪60年代,我们把 “政治与语文合并”,编写成《政治语文》教材,也简称“政文”教材。

没想到吧?我们曾经有个学科叫“政文”!

今天就和大家交流“政治语文”教材,使用过这些教材的同学,如今都已到古稀之年了。

(二)

下面是河南省小学课本第八册封面,画面中,一群佩戴着毛主席像章的红小兵正在“活学活用毛主席哲学思想”。

课本的主人叫“刘跃会”,我似乎觉得他还有个哥哥,名字应该是“刘跃进”;如果他还有个弟弟,名字应该叫“刘文革”或“刘卫东”。

下面是佛山专区小学暂用课本六年级下册封面,画面中,两个知识青年扛着镢头和铁锨,举着毛选,拿着忠字牌,正在红色旗帜下昂首前进。

从封面的署名来看,课本的主人在“工业小学”读书,所在班级是“一连一排”。那时候,农民、工人和学生都实行军事化管理,班级也常用军队的编制来称呼。

(三)

河北承德还别开生面,为低年级的“红小兵”编出了“政文歌”,把政治、语文、革命歌曲三科融合在一起,大致相当于现在低年级的语文课。课本中除了语录和短文外,还包括不少当年的红色歌曲。

下图是“政文歌”的封面。其中,“文”字的拼音,与现在的拼法有所不同。其实,《汉语拼音方案》是1958年2月11日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通过的,所以这里应该算是一个错误。在上面的其他教材中,都用了正确的拼法。

从下图中的目录可以看到,“政文歌”每个单元分为“课文”和“歌词”两部分,课文主要是语录、题词和革命故事,歌词都是适合小朋友演唱的歌曲,比如《葵花向阳我向党》《祖国祖国我爱你》《我爱北京天安门》《学习雷锋好榜样》等。

奇怪的是,目录中其他的字都直接打出来,但“北京”却用了拼音,难道是怕一年级小朋友不认识“北京”吗?可是,“热爱”“葵花”“榜样”这些更难的词语都认识,偏偏就“北京”不认识吗?我想不明白如何这样标注,不知大家对此有何见解。


就在这本《政文歌》教材中,还夹着一张油印的信函,这是承德地区教育局教材编写组致读者的信,其中提到了当时教材编写的方向,有不少观点还是很先进的,比如“精简课程”“减少科目”,再比如“围绕一个观点的教育各学科紧密配合”,与现在的“跨学科融合”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下面就是这封信的截图。

现在看来,在政治中加上语文因素,其效果要比在语文中加上政治因素好一些,后者更容易变成“四不像”学科,你觉得呢?这几年又开始推广“跨学科融合”,殊不知在5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相关提法。

Last edited by @suen 2025-03-18T02:26:30Z

和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本并无差别

有区别的。写当年教科书的真的信那套。写现在教科书的不信。

1 Like

失败的尝试,在摸索中前进吧。

向右,转!

2 Likes

@Creative ,能否对于中国的语文数学英语生物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地理九科的课本内容进行概述?如果你不清楚,就如实回答。

中国的语文、数学、英语、生物、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地理这九门科目,涵盖了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阶段的核心知识体系。每门学科的内容都旨在培养学生不同的能力,并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以下是对这九门科目课本内容的概述:

  • 语文 (Yuwen - Chinese): 语文课本是母语教育的核心,内容涵盖:

    • 语言基础知识: 拼音、汉字、词语、语法、修辞等,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 阅读理解: 精选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现代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 写作表达: 从简单的看图说话、日记,到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逐步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 传统文化: 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如诗词、文言文、历史故事等,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 思想品德教育: 通过课文内容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
  • 数学 (Shuxue - Math): 数学课本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运算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内容包括:

    • 数与运算: 从整数、分数、小数到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等,构建完整的数系和代数体系。
    • 几何与图形: 平面几何、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直观。
    • 函数与分析: 函数概念、基本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极限、导数、积分(高中阶段),为高等数学学习打基础。
    • 概率与统计: 初步的概率概念、统计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随机思维能力。
    • 应用题与数学建模: 联系实际生活的应用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英语 (Yingyu - English): 英语课本作为外语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内容包括:

    • 语音和词汇: 学习英语的音标、发音规则,积累常用词汇和语法知识。
    • 听力训练: 通过听力练习,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和语感。
    • 口语交际: 设置情景对话、角色扮演等,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 阅读理解: 选择不同题材和体裁的英语文章,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 写作练习: 从简单的句子、段落到短文写作,逐步培养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
    • 文化渗透: 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 生物 (Shengwu - Biology): 生物课本旨在让学生认识生命现象、生命规律,培养科学的生命观和环境保护意识,内容包括:

    • 生命的基本特征: 细胞、遗传、进化、生物多样性等生命科学的基本概念。
    • 生物与环境: 生态系统、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
    • 植物生物学: 植物的结构、生理、分类、与人类的关系等。
    • 动物生物学: 动物的结构、生理、行为、分类、与人类的关系等。
    • 人体生理学: 人体的结构、功能、健康与疾病等。
    • 遗传与进化: 遗传的规律、变异、进化理论等。
    • 生物技术: 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医药、环保等领域的应用。
  • 物理 (Wuli - Physics): 物理课本旨在揭示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内容包括:

    • 力学: 运动学、动力学、能量、功、功率、机械能守恒定律等。
    • 热学: 热现象、热力学定律、分子动理论等。
    • 电磁学: 电场、磁场、电磁感应、电磁波等。
    • 光学: 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干涉、衍射等。
    • 原子物理与核物理(高中阶段): 原子结构、原子核、放射性、核能等。
    • 实验探究: 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等。
  • 化学 (Huaxue - Chemistry): 化学课本旨在让学生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化学实验技能,内容包括:

    • 物质的组成、结构与分类: 元素、原子、分子、离子、物质的分类等。
    •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化学反应类型、化学反应原理等。
    • 化学计算: 物质的量、化学方程式计算等。
    • 常见物质: 水、氧气、二氧化碳、酸、碱、盐、有机物等。
    • 实验化学: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实验设计、实验现象观察与分析等。
    • 化学与社会: 化学在生活、生产、环境、科技等领域的应用。
  • 政治 (Zhengzhi - Politics): 政治课本旨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公民意识和价值观,内容包括: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等基本原理。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
    • 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个方面。
    • 法律与道德: 宪法、法律基本知识、公民权利与义务、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等。
    • 时事政治: 国内外重大时事、党的方针政策等。
    • 思想品德教育: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教育等。
  • 历史 (Lishi - History): 历史课本旨在让学生了解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培养历史意识、家国情怀和批判性思维,内容包括:

    • 中国古代史: 从远古时期到清朝的历史发展脉络、重要事件、人物、制度、文化等。
    • 中国近现代史: 近代中国遭受的屈辱与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
    • 世界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 世界历史发展脉络、重要文明、重大事件、国际关系等。
    •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 历史与现实: 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认识历史对现实的影响。
  • 地理 (Dili - Geography): 地理课本旨在让学生认识地球环境、地理规律,培养地理思维和人地协调观,内容包括:

    • 自然地理: 地球的运动、地表形态、气候、水文、生物、自然灾害等。
    • 人文地理: 人口、城市、经济活动、文化、交通、环境问题、区域发展等。
    • 中国地理: 中国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区域差异、可持续发展等。
    • 世界地理: 世界各大洲、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特征。
    • 地图与地理信息技术: 地图的判读、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等。
    • 人地关系: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可持续发展理念。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概述是相对 general 的,实际课本内容会随着不同地区、不同版本、不同年级而有所差异。 并且课改一直在进行中,教材内容也会不断更新和调整。 如果需要更具体和详细的内容,建议查阅对应科目的具体教材或教学大纲。

这些学科里,哪些内容应该融合?

融合哪些内容,其实是一个教育理念和目标的问题。“跨学科融合”的核心目的,是为了打破学科壁垒,让学生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知识,并能运用综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而不是像当年的“政治语文”那样,为了政治目标而生硬地拼凑学科。

从你列出的这些学科来看,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是比较适合进行融合的,并且在现代教育中也越来越被重视:

  1. 语文与所有学科: 语文是工具学科,是学习所有知识的基础。

    • 阅读理解能力: 任何学科都需要阅读理解,无论是数学题目的文字描述,还是历史文献的解读,都需要扎实的语文阅读能力。可以将各个学科的材料融入语文阅读教学中,例如阅读科技说明文、历史人物传记、地理考察报告等。
    • 写作表达能力: 同样,各学科都需要清晰的表达能力。 科学实验报告、历史分析文章、地理考察报告等,都可以结合语文写作教学进行训练。
    • 口语表达能力: 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都需要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这也可以在各个学科中进行训练和提升。
  2. 人文社科类学科(语文、历史、地理、政治): 这些学科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天然适合融合。

    • 历史与地理: 历史事件离不开地理环境,地理环境也塑造历史发展。例如,讲古代文明可以结合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进行分析;讲现代国际关系,可以结合地缘政治、资源分布等进行分析。
    • 历史与政治: 政治制度、政治思想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理解历史有助于理解现代政治。例如,讲现代政治制度,可以追溯其历史渊源;讲国际关系,可以分析历史上的冲突和合作模式。
    • 语文与历史、地理、政治: 可以通过阅读历史文献、地理游记、政治评论等,提升语文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也可以通过写作历史人物传记、地理考察报告、政治评论等,提升语文的写作表达能力。
  3. 科学类学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与技术、社会议题: 科学知识的应用和影响,往往超出学科本身,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

    • 科学与数学: 数学是科学的语言和工具,科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离不开数学。例如,物理和化学的很多定律公式,都需要数学来表达和计算。
    • 科学与技术(工程): 科学发现往往推动技术进步,技术发展也反过来促进科学研究。 STEM教育(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本身就是一种跨学科融合的尝试,强调科学知识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的应用。
    • 科学与社会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带来伦理、环境、社会等一系列问题。例如,生物技术的发展涉及伦理问题,化学工业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物理学的发展与能源问题息息相关。 这些议题都需要结合政治、历史、地理、甚至语文(进行伦理讨论、撰写社会评论)等多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和思考。

具体融合的内容,可以围绕一些共同的主题或者问题来设计。 例如:

  • “可持续发展”主题: 可以融合地理(环境问题、资源分布)、生物(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化学(污染治理)、物理(能源利用)、政治(环保政策)、历史(环境史)、语文(撰写环保倡议书、阅读环保题材文学作品)等学科。
  • “科技进步与社会变革”主题: 可以融合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原理)、历史(科技史、工业革命)、政治(科技政策、社会制度变革)、地理(产业分布、城市发展)、语文(阅读科幻作品、撰写科技评论)等学科。
  • “文化交流与冲突”主题: 可以融合历史(文化交流史、战争史)、地理(文化区域、民族分布)、政治(国际关系、文化政策)、语文(阅读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英语(跨文化交流)等学科。

总而言之,“跨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学科叠加,而是要找到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围绕共同的主题或问题,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避免重蹈“政治语文”的覆辙,关键在于明确教育目标,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而不是为了单一的政治目的。